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穿越历史 > 奋斗在苏俄 > 836 延续

836 延续(第2页/共2页)

就这样,在过去两年里,尽管联盟从未正式对承包到组的做法给出一个定性,但在实际上,以部长会议为核心的联盟行政领导机构,其实是在支持并推动这一改革举措的。

而这一次,赫鲁晓夫批判的就是这种承包到组的政策,他认为这种承包到组的做法,意味着把统一的大型集体经济分散成小生产单位,从而分散了集体农庄的力量和资金,将联盟的农业生产方式,从集体劳动的组织形式倒退到了手工的、分散的劳动组织形式,从而也损害了社会主义农业的根本基础。

作为旁观者,维克托很清楚赫鲁晓夫发表这一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很明显,这家伙对承包到组这一项政策的抨击,至少有着三层目的。

他的第一层目的,就是为了打击安德烈耶夫同志在联盟农业工作领域中的威信和地位,要知道,作为政治局委员之一,安德烈耶夫尽管在过去几年里,一直都在从事着中央监察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但他的老本行,或者说,他最为擅长的工作,还是集中在农业领域内的,说一句更到位的话,在联盟的农业领域中,安德烈耶夫的存在感最强,这是他的基本盘。因此,赫鲁晓夫拿农业上的问题来批评安德烈耶夫,必然会对后者在农业领域中的地位构成影响,这是很明显的。

他的第二层目的,则是为了增强自身在农业工作领域中的话语权。从某种程度上说,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后者尽管长期负责着联盟党内的干部工作,可本身却总是渴望去做务实的行政工作,而前者同样也是如此,只是与后者不同的一点是,赫鲁晓夫对工业方面的工作不太感兴趣,他的兴趣点似乎就是在农业领域。而且实话实说,此人在农业工作方面,也确实是很有见地的,他当初在乌克兰工作的时候,就在农业方面表现非常出色,否则的话,在战后初期,斯大林同志也不会将恢复乌克兰农业生产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他的身上了。

至于赫鲁晓夫的第三个目的,显然就是为了向斯大林同志示好了。

在维克托前世的时候,很多抹黑斯大林同志的历史,其实都是赫鲁晓夫给捏造出来的,包括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以及随后的去斯大林化运动,似乎都显示着赫鲁晓夫有多么的不畏强暴,其在对抗斯大林同志的过程中表现的多么悍勇。但实际上,在斯大林同志活着的时候,向斯大林同志阿谀奉承的人里,他绝对是表现最突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那个当面将斯大林同志称为“生身的父亲”的人,不是他还能是谁?

回来说赫鲁晓夫对承包到组这一政策的批评,他的观点直白来说,其实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承包到组的政策,破坏了联盟以集体农庄为组织形式的大农业生产方式,而集体农庄政策的推动者是谁?没错,正是斯大林同志,因此,赫鲁晓夫对承包到组这一政策的批评,等同于是在拥护斯大林同志的路线政策。

更进一步地说,赫鲁晓夫是在向斯大林同志表忠心,他在告诉所有人,他是坚决拥护斯大林主义,并且认为斯大林模式永远都不会过时的。

一个是对斯大林主义毫不动摇的坚定支持,一个则是有可能提出自己的路线方针,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既往的斯大林模式,如此一来,在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之间,斯大林同志对谁更有好感?

不过,在维克托看来,布尔加宁也好,乃至于站在他身后的赫鲁晓夫也罢,他们或许都没有意识到一点,那就是赶在这个时候召开全联盟党代会,没准也正好符合了斯大林同志的意愿呢,不要忘了,自从日丹诺夫同志病逝之后,斯大林同志就已经有了扩大政治局的想法。他一直都在尝试着推动将干部年轻化和扩大政治局这两项工作结合起来,从而推动联盟核心决策层的变革,只是他的这个想法,在政治局内是存在阻力的,因此,才始终未能真正运作起来。

若是在这个时候召开了新一届的全联盟党代会,斯大林同志借机推动这两项工作的话,说不定他就真的能把事情给办成了,而且,考虑到党代会中必然会有大量新生代的年轻干部加入,打着干部年轻化旗号的斯大林同志,说不定还能够进一步巩固个人的权威,而这一切,显然都不是现有的政治局成员们所希望看到的。

总而言之,如今莫斯科的局势,其实远不像表面看起来的那般平静,在貌似平稳的局面之下,隐藏着的依旧是没完没了的斗争,而这些斗争,仍旧是后日丹诺夫时代的斗争延续,维克托甚至能够预想到,或许只有等到斯大林同志退出政治前台,并由马林科夫或是别的什么人成为联盟新的国家领导人,这一连串该死的斗争才能够真正的终结掉。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33.net

如果你也喜欢网购,可先免费领取:淘宝优惠券京东优惠券拼多多优惠券网购才省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