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其它另类 >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 第341章 杨一清,杨一清!

第341章 杨一清,杨一清!(第1页/共2页)

四个月后,宁夏果然发生了叛乱,还是藩王叛乱!

史书载:正德五年春,宁夏游击将军仇钺、副总兵杨英率兵出御鞑靼。指挥使周昂、佥事何锦为安化王策划,于四月五日设宴诱杀总兵姜汉、镇监李增起事。

安化王又遣丁广袭杀安惟学、周东度于官署。宁夏地方大乱。

消息传到京城,朝野震动!

正德帝于奉天殿召开了御前军事会议。

在大明,藩王叛乱是一件极其敏感之事。太宗的奉天靖难说白了就是实打实的藩王叛乱!

此次御前军事会议,正德帝不仅召见了六部九卿、武功勋贵,还破例召见了常风这个小小东厂千户。

正德帝怒气冲冲的拍了龙案:“欺天啦!朕说的不光是安化王,还有三厂一卫!”

“三厂一卫每年花朝廷那么多银子。到头来呢?安化王叛乱,提前没有得知一点消息!这是什么?这是渎职!”

“都说食君之禄,忧君之忧。厂卫乃是皇帝耳目,这一回却成了聋子、瞎子!刘瑾,你身为内厂督公,兼管西厂、东厂、锦衣卫,难辞其咎!”

其实,刘瑾的过错又何止于消息不灵?安化王叛乱就是他激出的!

若不是他要搞什么青史留名,去碰军屯这件敏感之事。还派了自己贪佞成性的哼哈二将前往宁夏欺压边军。安化王又怎么会有反叛的机会?

但今日御前军事会议上,却无一人指责刘瑾激出宁夏之变。

焦芳、刘宇、张彩等人是刘瑾的党羽,自然不会去骂自己的后台。

另一边,李东阳、杨廷和也保持了沉默。

因为常风在半个时辰前告诉李、杨,千万别参劾刘瑾激出安化王叛乱!

这是除掉刘瑾的天赐良机。刘瑾的罪名,不应该是“激出叛乱”,而应是“参与谋反”。

皇上可以容忍刘瑾的一切胡作非为,唯独不能容忍刘瑾有不臣之心!

假如刘瑾“参与”安化王谋反。那么朝堂的刘瑾时代将彻底终结!

要说整人,常风的功夫已到了炉火纯青之境界。

正德帝怒道:“边军怎么会跟安化王搅合到一起?厂卫不是号称耳目遍及天下,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儿,地上的事全知道嘛?”

“这一回怎么没有任何的察觉?简直就是饭桶!”

正德帝的话说的很重。句句都打在了刘瑾的脸上。

刘瑾还没意识到自己大祸临头,只是认为自己有失察之罪。他叩首道:“老奴有罪。老奴失察,还请皇上息怒。”

李东阳突然做起了和事佬:“禀皇上,臣以为宁夏地处偏远,军情传递缓慢也在情理之中。刘公公管着大明两京十三省,日理万机。偶有失察非诚心而为。”

“当务之急,是选一位统帅,率领大军立即前往宁夏平叛!”

李东阳话里有话,听着像是在为刘瑾说情,但“管着大明两京十三省”一句,又好像在讽刺刘瑾越俎代庖。

正德帝接话:“李东阳,你说谁适合做这个统帅?”

李东阳字正腔圆的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杨一清!”

城西的一座四合院内。

待罪居京的杨一清躺在躺椅上,尚不知西北叛乱的事情。他在小憩做梦!

恍惚之间,他梦到了一段往事。

成化十三年,秋日。山西临汾府洪洞县。

延绵百里的大平原上,数万亩春麦灿若碧玉。

微风一吹,绿色的麦浪滔天。麦苗与麦苗之间摩擦发出的“沙沙”声,若巨浪拍打着滩涂。

麦地当中的一处高地上。年轻的新任山西按察司佥事杨一清,眺望着壮观的麦浪。

杨一清扶了扶代表着正六品的素银官带,心中情不自禁想到黄巢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杨一清转念一想:可长安城中那些娇弱的菊花,又怎能跟粗犷的大平原上此起彼伏的麦地相提并论?

菊花只不过是达官显贵们的玩物。而这成片成片的麦地,却是成千上万的山西普通百姓赖以生存的希望。

杨一清的身旁,站着几十名临汾当地的官员、士绅。官员和士绅们,个个眉头紧蹙。他们焦躁的表情中,似乎带着致命的恐惧。

麦地的正北方,有一条宽十丈,长数里的壕沟。壕沟之中,填满了木柴、火油。

壕沟后,五百名身着鸳鸯战袄的卫所军士兵笔直的挺立着。他们每人手中都拿着一个火把。卫所军身后,又有第二条壕沟。壕沟内亦净是易燃之物。

第二条壕沟后,站着数千百姓。与前面的士兵们一样,他们的手中亦擎着火把。

今日,此地将有一场惊天骇地的大战。年轻的杨一清,是这场大战的统帅。他的敌人似乎是无法战胜的。因为敌人的名字叫做:天!

不过,杨一清坚信一条父亲教他的至理:人定胜天!

“轰隆隆“!一刹那,天地之间好似万马奔腾。杨一清的敌人来了!北方生出了一股黑尘。大地在颤抖,黑尘在咆哮。

不多时,黑尘遮住了天空。朝阳无光,黑暗笼罩大地。

一只蝗虫蹦到了杨一清的脸上。他用手捉住那蝗虫,喃喃自言道:“我在此地等了你们两天一夜。伱们终于来了。”

说完杨一清将蝗虫的双翅拔下,扔在地上,用脚狠狠的将“敌军先锋“碾成绿色的汁水。

黑尘离麦地越来越近。这支大军,是由数以兆万计的蝗虫组成的。

一只蝗虫是不起眼的飞虫、孩童们的玩物。兆万计的蝗虫对百姓们来说,却是无法逃脱的梦魇,最令人恐惧的大灾。

杨一清想起来以前看过的那些有关蝗灾的史书:宋淳熙三年,山西大蝗。飞蝗蔽日,所到之处,禾稼俱尽;元大德六年,河南飞蝗为害,夏麦颗粒无收,民大饥,人相食;元至正二年,陕甘飞蝗成灾,百姓易子而食

来吧,飞蝗。史书之中,你们所到之处,所向披靡。似乎是百战百胜的地府冥军。今日,我杨一清将终结你们的不败之身!

我不能输!我是巡抚大人钦点的抗灾专差,我的肩头,担负着临汾百姓的生死!

你们已经蚕食了两个县的麦地。

这里,将是我的最后一道防线!我绝不能将临汾百姓的活命粮,拱手交给你们这群十八层地狱里蹦出来的魔鬼!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今日,我杨一清要率民胜天!

“轰轰轰”,蝗虫大军离碧绿色的麦地越来越近。

杨一清身边的几十名士绅轨倒了一片。他们磕着头,虔诚的祈祷着西方佛祖:“弥陀佛!大慈大悲的佛祖,请给我们临汾的乡亲一条活路吧!“

地方官们想要制止这些士绅。在杨一清这个抗灾专差大人面前,士绅们如此失仪,有失临汾地方的脸面。

杨一清转过头,用自信的口气对一众士绅们说道:“修桥补路的瞎眼,杀人放火的儿多。我到西天问佛,佛说:我也没辙。”

“诸位,蝗虫的事,佛祖管不了。又或者说,佛祖他老人家根本就不想管。”

“求佛不如求己。我手里有五百卫所军,三千青壮。大明战神开平王常遇春、中山王徐达的在天之灵将保佑我,打赢今日这场恶仗!”

本站最新网址:www.biquge33.net

如果你也喜欢网购,可先免费领取:淘宝优惠券京东优惠券拼多多优惠券网购才省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第1页/共2页)